您现在的位置: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 宝宝手足口病 > 正文 > 正文

临床检验基础尿液一般检验期末复习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31 13:46:42

相关阅读:

尿液常规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

尿液有形成分形态学小结(第1部分)

尿沉渣中的红白精灵

尿沉渣中上皮细胞

尿液有形成分形态学小结(第2部分)

管型

尿液有形成分形态学小结(第3部分)

尿液中的信使

主要参考教材:

1、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检验基础(第5版)》

2、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尿液的采集

指导病人后让其自行留取,取清洁中段尿,适用于尿常规检查、细菌检查和细胞学检查。

要求病人清洗手及外生殖器,一般留取中段尿到适当的未受污染的容器中。女性要防止阴道分泌物污染,婴幼儿要避免粪便污染。

晨尿:指清晨起床后、未进早餐和做运动之前第一次排出的尿液。

第二次晨尿:指采集晨尿后2~4小时内的尿液。(要求从前一天晚上到采集此次尿液标本时,只饮水ml)

随机尿:指患者无需任何准备、不受时间限制、随时排出的尿液标本。

餐后尿:指午餐后2~4小时内的尿液。

3小时尿:上午6时~9时的尿液称为3小时尿。

12小时尿:从晚上8时开始到次日早晨8时终止的12小时内的全部尿液。

24小时尿:采集的当天,患者排空膀胱并弃去尿液,从此时开始计时并采集尿液,将24小时内的尿液全部采集于容器中;结束采集的次日(24小时后),患者排空膀胱,且将尿液采集于同一容器内。如此采集的尿液称为~。

尿三杯试验:患者一次连续排尿,分别采集前段、中段、末段的尿液,分装于3个尿杯中。第1、3杯10ml,第2杯(尿杯容量宜大)采集其余大部分尿液。尿三杯试验多用于泌尿系统出血部位的定位和尿道炎的诊断。

尿液检查一般应在收到标本后迅速进行。一般2h内送检,30min内完成检测。

如不能及时送检或分析,必须采取保存措施。常用的方法有冷藏法和化学防腐法。

常考前四个

尿液标本采集/处理/检验相关:

尿液标本的收集及处理指南

尿液物理学、化学及沉渣分析

尿量:指24小时内排出体外的尿液总量。

成人1~2L/24h,即1ml/(h*kg);儿童按体重计算尿量,大约为成年人的3~4倍。

一、多尿(polyuria):是指成人24小时的尿量超过2.5L,儿童24小时尿量超过3L。

在正常情况下多尿常见于饮水过多、精神紧张等。此外,静脉输液过多或应用某些药物(如咖啡因、利尿剂等)也可以导致多尿。

病理性多尿常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和浓缩功能减退所致,可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一)糖尿病:因尿中葡萄糖含量增高所致,属于溶质性利尿。

(二)肾脏疾病:多种肾脏疾病,因肾小管破坏致使尿浓缩功能减退,均可导致多尿,其特点为夜尿增多。

(三)内分泌疾病:如尿崩症,该病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受损,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或缺乏,或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抗利尿激素的灵敏度降低所致,此种尿液比密通常小于1.,借此可与糖尿病鉴别。

(四)其他因素:如高血压肾病、失钾性肾病、慢性肾衰竭等亦可出现多尿。另外,癔病性大量饮水亦可导致多尿。

二、少尿(oliguria):24小时尿量少于0.4L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小于17ml(儿童小于0.8ml/kg)。生理性少尿见于机体缺水或出汗过多。

病理性少尿可见于:

(一)肾前性少尿:

①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如严重腹泻、呕吐、严重烧伤等)、大失血、休克、心功能不全、肾血管栓塞、肾动脉狭窄等都可引起肾血流量减少,致尿量减少。

②重症肝病、低蛋白血症可致有效血容量降低,也可致少尿。

③应激情况(如严重外伤、感染等)下可因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使肾小管重吸收增强而引起少尿。

(二)肾性少尿:

①急性肾小球肾炎时,滤过膜受损,肾入球小动脉收缩,毛细血管腔变窄、阻塞,滤过率降低而引起少尿,此尿是高渗性尿(比密>1.)。

②各种慢性肾衰竭、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急性肾衰竭的少尿期等也可出现少尿。

③肾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

(三)肾后性少尿:

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尿道阻塞,如尿道结石、损伤、肿瘤、尿道先天畸形、膀胱功能障碍、前列腺肥大症等。

三、无尿(anuria):12小时无尿或24小时尿量小于ml。

四、尿闭:无尿发展至排不出尿液,称为~。

尿的外观:包括颜色及混浊度。

一、颜色

正常的尿液颜色由淡黄到深黄色,随尿量的多少、饮食、药物及病变而变化,其颜色主要源于尿色素及尿胆原。

(一)红色

1、血尿(hematuria):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称为~

(1)肉眼血尿:1L尿液内含有1ml以上血液,且尿液外观呈红色,称为~。

(2)镜下血尿:如尿液外观未见红色,离心尿液镜下红细胞3个/HP,称为~。

血尿可见于泌尿系统结石、肾肿瘤、肾结核、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外伤等;亦可见于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女性亦可因月经血污染,而出现血尿。

2、血红蛋白尿(hemoglobinuria):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超过珠蛋白结合能力(约1.3g/L),可通过肾小球滤出而形成的暗红、棕红甚至酱油色的尿液,称为~。

主要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等,尿液隐血试验呈阳性反应。

需要说明的是,尿血红蛋白(尿隐血)检查结果呈阳性,更多时候是因为尿道出血,而非溶血;尿液中的红细胞很容易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受到破坏,血红蛋白释放出来,引起尿血红蛋白阳性。

3、肌红蛋白尿:当肌肉组织广泛损伤、变性时血浆肌红蛋白含量增高,经肾脏排出,产生的粉红色或暗红色尿液。

(二)深黄色

胆红素尿:尿液中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所致。外观呈深黄色,振荡后泡沫亦呈黄色,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若在空气中久置可因胆红素被氧化为胆绿素而使尿液外观呈棕绿色。服用一些药物(如呋喃唑酮、核黄素等)后尿液可呈黄色或棕黄色外观,但是胆红素定性为阴性,有助于鉴别。

(三)白色

1、乳糜尿(chyluria):由于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或深部淋巴管阻塞致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液,尿液呈乳白色浑浊,称为~。常见于:

①淋巴管阻塞:常见于丝虫病,其尿沉渣中可查到微丝蚴。腹内结核、肿瘤压迫、先天性淋巴管畸形也可以出现乳糜尿。

②损伤:胸腹创伤、手术伤及腹腔淋巴管或胸导管也可出现乳糜尿。

③脂血症:糖尿病脂血症、类脂性肾病综合征及长骨骨折骨髓脂肪栓塞也可出现乳糜尿。

④其他:如过度疲劳、妊娠及分娩后、包虫病、疟疾等也偶见乳糜尿。

2、脓尿

脓细胞:在炎症过程中被破坏、变性或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其外形多变不规则,胞质内常充满颗粒,胞核模糊不清,常聚集成团,边界不清。

脓尿(pyuria):由于含有大量白细胞,外观呈黄白色或白色的尿液。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及前列腺炎、精囊炎等。显微镜检查可见大量的脓细胞,蛋白定性常为阳性。

①镜下脓尿:尿液白细胞5个/HP。

②肉眼脓尿:尿液中含大量白细胞而呈乳白色,甚至出现块状,称为~

闪光细胞:低渗尿液中,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运动,在油镜下由于光的折射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运动似星状闪光,故名。

3、结晶尿:外观呈黄白色、灰白色等,主要是由于尿液含有高浓度的盐类结晶所致,以磷酸盐和碳酸盐最常见,还可见尿酸盐、草酸盐结晶等。

二、浑浊度

混浊度可分为:清晰、轻浑、混浊、明显混浊4个等级。

正常尿液混浊的原因主要为结晶所致。病理性混浊尿的原因为尿中含有白细胞、红细胞及细菌。尿中如有粘蛋白、核蛋白也可因pH变化而析出后产生混浊。

尿比重:指尿液在4℃时与同体积纯水的质量之比,是尿液中所含溶质浓度的指标。可粗略反映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

1、低渗尿/低比重尿:尿液比重常低于1.;

2、等渗尿:尿液比重固定在1.±0.,与肾小球滤过液的比重接近

成人:随机尿1.~1.;晨尿1.。

新生儿:1.~1.

1、高比密尿:可见于高热、心力衰竭、脱水、周围循环衰竭等,糖尿病病人虽然尿量增多,但因尿内含有大量葡萄糖,尿比密增高有时可高达1.以上。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由于尿液浓缩而比密增高。另外,应用碘造影剂时也可使尿比密升高。

2、低比密尿: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由于肾小管浓缩功能减退而比密降低。在因肾实质破坏而丧失浓缩功能时,尿比密常固定在1.±0.(与肾小球滤液比密接近),这种尿液被称为等渗尿。尿崩症病人因下丘脑-垂体受损,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或由于肾小管的上皮细胞对抗利尿激素的灵敏度降低,大量水分从体内排出而使比密减低。

比重计法测定尿比重(实验综合)

尿液比重与所含溶质成正比,溶质越多,尿比重越高,对浮标的浮力就越大,浸入尿液中的比重计比分则越小,读数越大;反之,读数越小。

1、比重计校正

(1)清洗:选用刻度清晰、能在水中垂直悬浮的比重计,在洗涤剂中浸泡30分钟,清水冲洗后再以重铬酸钾溶液浸泡2小时,然后用自来水、蒸馏水清洗待干。

(2)校正液的准备:

①双蒸水,20℃时其密度为(0.±0.)g/m1。

②NaCl标准液,比重为1.和1.,用干燥至恒重的NaCl配制成16.g/L和31.g/L两种浓度的溶液。

(3)校正比重计:在比重计规定温度下测定蒸馏水的比重应为1.,NaC1溶液16.g/L的比重应为1.,31.g/L的比重应为1.。其测定的误差应0.,不符合要求者应更换。

2、标本

(1)尿液应新鲜,以防尿素分解导致比重下降;尿液过少不足以浮起比重计时,应重新留尿测定。

(2)尿液盐类结晶析出可影响比重的测定,因低温所致的尿酸或其他盐类沉淀可水浴(37℃)使其溶解,待尿液温度降至比重计所标定的温度时即可测定。

3、操作

尿液面应消除泡沫;比重计浮标要垂直悬浮于尿液中;读取比重值要准确。每次测定完毕均应用纯净水冲洗比重计。浮标上若有蛋白质及盐类物质沉积时,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若有上述物质附着,需用清洁液洗净后使用。

4、结果校正

如有尿温度、尿蛋白、尿糖干扰尿比重测定时,应作相应的校正。尿蛋白每增高10g/L,比重计法需将结果减去0.,折射仪法需将结果减去0.。尿葡萄糖每增高10g/L,需将结果减去0.。如果测定时尿液温度与比重计上所标定的温度不一致,每增高3℃,测定结果应增高0.。如低于所标温度,应将尿液加温至所标温度后再测定,不提倡机械地减去相对于增高温度时的校正值。

尿渗量(Osm):指尿液中具有渗透活性的全部溶质微粒的总数量,与颗粒大小及所带电荷无关,反映了溶质和水的相对排出速度。在评价肾脏浓缩稀释功能时较尿比重优越。

①尿渗量:~0mmol/kgH2O(相当于尿比重1.~1.)。最大范围40~mmol/kgH2O。②尿渗量/血浆渗量为(3.0~4.7):1.0。

尿渗量主要反映电解质和尿素等溶质的浓度,直接与浓缩稀释功能有关,所以更能确切地反映肾功能的情况。如果禁水12h尿渗量>mmol/kgH2O则为正常,如低于此值,则表示肾脏浓缩功能不全。

1、血浆渗量增高见于失水、高渗性非酮症昏迷、乙醇中毒、高钙血症及尿崩症等;

2、血浆渗量降低见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水中毒及垂体机能减退等。

3、尿渗量降低见于尿崩症;

4、尿渗量/血浆渗量比值降低见于使用利尿剂或肾小管损伤等。

尿液气味

微弱芳香气味,源自尿液中酯类与挥发性酸。若尿液标本久置,则因为尿素分解可出现氨臭味。

①新鲜尿液有氨味,多为慢性膀胱炎及慢性尿潴留所致。

②糖尿病人酮症酸中毒时,尿液可呈烂苹果样气味。

③苯丙酮尿症病人尿中可有特殊“老鼠屎”样臭味。

④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尿液中可有大蒜臭味。

尿液酸碱度(pH)

干化学试带法是目前临床尿pH检查最广泛应用的筛检方法。

1、确保标本新鲜,容器未被污染。陈旧标本可因尿液CO2挥发和细菌生长使pH增高。但也可因细菌将尿液葡萄糖降解为酸和乙醇,使pH减低。

2、应密封、干燥、避光保存干化学试带/pH试纸,并定期用弱酸/弱碱检查其灵敏度,确保其未被酸碱污染、未吸潮变质,并在有效内使用。

正常饮食条件下:

①晨尿pH5.5~6.5,平均6.0;

②随机尿pH4.5~8.0。

尿液可滴定酸度:20~40mmol/24小时尿。

1、酸度增高:代谢性酸中毒、DM、服用氯化铵等。

2、碱度增高:碱中毒、膀胱炎、肾小管性酸中毒、服用小苏打等。

终尿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仅为30~mg/24h。

蛋白尿(proteinuria):当尿液中的蛋白质超过mg/24h(或超过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称为~。

检测蛋白尿的方法有:试带法(定性或半定量),磺基水杨酸法(定性或半定量,灵敏度为0.05~0.1g/L,CLSI将其作为尿蛋白定性的参考方法/确证试验),加热乙酸法(经典方法,灵敏度为0.15g/L)。

①定性:阴性。

②定量:<0.1g/L或≤0.15g/24h尿。

一、生理性蛋白尿:因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所产生的蛋白尿,称为~。

(一)功能性蛋白尿:泌尿系统无器质性病变,尿液内暂时出现少量蛋白质,称为~。

(二)体位性蛋白尿:又称直立性蛋白尿,在直立时出现蛋白尿而卧位则消失,且无血尿、高血压、水肿等现象。

(三)偶然性蛋白尿:又称假性蛋白尿。由于尿液中混入血液、脓液、黏液、生殖系统分泌物或月经血等,导致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的蛋白尿。

二、病理性蛋白尿

(一)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因炎症、免疫、代谢等因素损伤后,虑过膜孔径增大、断裂和(或)静电屏障作用减弱,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滤出,超出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的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中蛋白含量常大于2g/24h尿,通常以清蛋白为主,约占70%~80%,另外,β2微球蛋白也可轻度增多)

主要见于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膜性肾病、膜性增生性肾炎等;也可见于某些继发性肾脏病变,如糖尿病肾病、红斑狼疮性肾病等。

1、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通过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滤过较缓慢,而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则相对容易透过,故当形成的蛋白尿以小分子蛋白为主时称为选择性蛋白尿。

选择性蛋白尿可判断肾小球滤过膜对大分子蛋白质的滤过能力。选择性蛋白尿时尿中主要为中相对分子质量(4万~9万)的蛋白,而相对分子质量大于9万的蛋白质几乎不出现。

选择性蛋白尿提示肾小球滤过膜损害较轻,见于早期肾小球肾炎等。

2、肾小球滤过膜失去选择性滤过能力,可滤过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质,此时形成的蛋白尿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

非选择性蛋白尿提示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严重,可见于膜增生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糖尿病性肾病及严重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提示预后较差。

(二)肾小管性蛋白尿:指肾小管受到感染、中毒损伤或继发于肾小球疾病时,重吸收的能力降低或抑制而出现的以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为主的蛋白尿。(特点是以β2微球蛋白、溶菌酶等增多为主,清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单纯性肾小管性蛋白尿,尿蛋白含量较低,一般低于1g/24h尿)

常见于:

1、肾小管间质病变:如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遗传性肾小管疾病如Fanconi综合征、慢性失钾性肾病等。

2、中毒性肾间质损害:肾小管性酸中毒、重金属(汞、镉、铋等)中毒,应用庆大霉素、多粘菌素B等。

3、肾移植术后。尿中β2微球蛋白与清蛋白的比值,有助于区别肾小球与肾小管性蛋白尿。

(三)混合性蛋白尿:病变同时或相继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而产生的蛋白尿,兼具以上两种蛋白尿的特点。(低相对分子质量的β2微球蛋白及中相对分子质量的清蛋白同时增多)

可见于:

1、各种肾小球疾病后期,先侵犯肾小球,后累及肾小管,如慢性肾炎、肾移植排斥反应等。

2、各种肾小管间质疾病,先侵犯肾小管间质,后累及肾小球,如间质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

3、全身性疾病同时侵犯肾小球和肾小管,如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

(四)溢出性蛋白尿:(肾小球/肾小管功能均正常)因血浆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或阳性电荷蛋白异常增多,经肾小球滤过,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即~。

可见于:

1、浆细胞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轻链病等。

2、急性、慢性血管内溶血可出现血红蛋白尿。

3、急性肌肉损伤,如挤压综合征、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等。

3、其他,如急性白血病时血溶菌酶增高而致尿溶菌酶升高、胰腺炎时的尿

(五)组织性蛋白尿:指来源于肾小管代谢产生的、组织破坏分解的、炎症或药物刺激泌尿系统分泌的蛋白质,进入尿液而形成的蛋白尿。

还可按其发生的部位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蛋白尿。

尿蛋白质手工定性检查(实验综合)

一、磺基水杨酸法

在酸性条件下,生物碱——磺基水杨酸的磺酸根离子与蛋白质中的氨基酸阳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蛋白盐沉淀,根据反应后的浑浊程度,可对尿蛋白进行定性。

1、标本

尿液应新鲜清晰。

①如果尿液呈现明显混浊,应先离心或过滤。

②含碘造影剂、大剂量青霉素的尿液可能产生假阳性结果。

③指导患者正确采集中段尿,避免混有生殖系统分泌物,否则可造成结果的假阳性。

2、pH

本法在尿液偏碱或偏酸时(pH9或pH3)结果可呈假阴性,因此检测前可先测试尿pH,必要时用稀NaOH或5%乙酸进行调节。

3、操作

(1)反应时间超过1分钟,阳性程度增加,出现假阳性结果,故应在1分钟内观察结果。

(2)如果标本含有大量细胞,并疑为标本混有生殖系统分泌物而造成假阳性,可离心后取上清液重新测定,进行验证。

(3)对于微弱阳性的判断,可用衬以黑色背景进行观察,以提高分辨力。

二、加热乙酸法

加热可使蛋白质变性凝固,加酸可使蛋白质接近等电点(pH4.7),促使蛋白沉淀。同时,加酸还可消除因加热引起引起的磷酸盐/碳酸盐析出造成的浑浊。

1、标本

①标本要新鲜,陈旧尿液因大量细菌生长可引起假阳性。

②如果尿液呈现明显混浊,应先离心或过滤。

③当尿中混有生殖系统分泌物时,可出现假阳性,应指导患者正确采集中段尿。

2、操作

(1)一定要按加热、加酸、再加热的操作程序,可避免盐类析出所致假性混浊,以确保检出微量蛋白质。

(2)加乙酸应适量,约为尿量的1/10,过多或过少均影响结果准确性。

3、判断结果

要求加热试管上段的尿液,下段尿液作为对照;加热后立即直立试管观察结果。

健康人的尿液中可有微量葡萄糖,一般2.8mmol/24h,普通方法检测为阴性。血糖浓度超过8.88mmol/L(1.6g/L)时,尿液中卡是开始出现葡萄糖

糖尿(glucosuria):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的尿液,取决于血糖浓度、肾血流量和肾糖阀。一般指葡萄糖尿。

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最低血糖浓度,称为~。

检测尿糖的方法有:试带法(定性或半定量),班氏法,薄层层析法(确证试验)。

①定性:阴性。

②定量:<2.8mmol/24h(0.1~0.8mmol/L)。

1、血糖增高性糖尿 

体内许多激素都对血糖有调控作用,胰岛素能使血糖浓度下降,而生长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胰高血糖素等则能使其上升。

(1)糖尿病: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从而使血糖升高,轻症病人空腹时尿糖常为阴性。重症病人空腹时血糖水平已经超过肾阈,24h尿中葡萄糖达g或更多,其每天尿糖总量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因而尿糖测定也是糖尿病治疗效果的重要监测指标之一。

(2)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Cushing综合征等均可使血糖增高,尿糖可呈阳性。

(3)应激性糖尿:亦称一过性糖尿,见于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急性心肌梗死、情绪激动、麻醉等应激情况下,延脑血糖中枢受到刺激,导致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大量释放,因而可出现一过性的高血糖和糖尿。

另外,短时间摄入大量糖类(大于g)或静脉滴注葡萄糖液也可引起糖尿。

2、血糖正常性糖尿:

又称肾性糖尿,是由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引起肾阈值降低所致。家族性肾性糖尿因先天性近曲小管对糖的吸收功能缺损而致,见于Fanconi综合征。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时因肾小管损害可导致肾性糖尿。新生儿因肾小管功能不完善也可致糖尿。妊娠时,由于细胞外液容量增加,近曲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受到抑制,亦可使肾糖阈值下降而出现糖尿。肾性糖尿时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试验结果均为正常。

3、其他糖尿:

尿中除葡萄糖外,还可出现乳糖、半乳糖、果糖、戊糖、甘露醇等,后者在肾小管的重吸收率比葡萄糖低,当过多进食上述糖类或体内代谢紊乱致血中浓度升高时,可出现相应的糖尿。如妇女哺乳期,可由于乳腺产生过多乳糖,可随尿排出形成乳糖尿。肝硬化或肝功能障碍时,肝脏对果糖和半乳糖的利用下降,可出现果糖和半乳糖尿。

实际上,“糖尿病”是一种误称。故需要强调的是,糖尿病的诊断对血糖有明确要求,对尿糖没有要求;换句话说,诊断糖尿病需要测血糖,不需要测尿糖。

尿葡萄糖班氏法定性检查(实验综合)

葡萄糖含有醛基,在热碱性溶液中,能将班氏试剂中的蓝色硫酸铜还原为黄色氢氧化亚铜,并进一步形成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1、试剂

(1)配制试剂:试剂配制过程中可产生Cu(OH)2,为避免Cu(OH)2沉淀,故加入亲水性掩蔽性螯合物形成剂——枸橼酸钠,枸橼酸钠可与铜离子形成可溶性络盐——枸橼酸铜钠。

(2)鉴定试剂:此步骤既检测了试剂的质量,又消除了维生素C的干扰。维生素C可以引起假阳性结果.

2、标本

(1)尿液应新鲜,久置尿液因细菌繁殖消耗葡萄糖,可使结果偏低或造成假阴性。糖尿病患者宜检测空腹或餐后2小时的尿液标本。

(2)严格控制加入的尿液量,使得试剂与尿液的比例为10:1。如果尿液过量,可发生尿酸盐沉淀而影响结果的观察。

(3)尿液中含大量铵盐时,因其可形成铜氨铬离子而妨碍Cu2O沉淀,可用预先加碱煮沸数分钟的方法,将氨除去后再进行试验。

(4)蛋白含量较高时也影响铜盐沉淀,可用加热乙酸法除去。

(5)链霉素、维生素C、水合氯醛、葡萄糖醛酸化合物等还原性药物可呈假阳性反应;大黄、黄连、黄芩等可致假阴性反应。

3、加热煮沸

加热时应不断摇动试管以防爆沸喷出,试管口应朝向无人处,以免操作中不慎伤人。此煮沸过程也可在沸水浴中进行,放置5分钟。

4、判断结果

应在冷却后观察结果。大量尿酸盐存在时,其煮沸后也可呈浑浊并带绿色,但久置后并不变黄色而呈灰蓝色。

酮体:是乙酰乙酸(占20%)、β-羟基丁酸(占78%)和丙酮(占2%)的总称,它们是机体脂肪氧化代谢产生的中间产物。血浆酮体浓度一旦超过肾阈值,就会产生酮尿。

①定性:阴性。

②定量:酮体(以丙酮计)~mg/L;乙酰乙酸≤20mg/L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最重要):由于利用葡萄糖的功能下降,脂肪大量分解产生酮体过多而引起酮症。糖尿病出现酸中毒或昏迷时,尿酮体检查具有重要价值。

2.非糖尿病性酮症者:如严重呕吐、腹泻、饥饿、长期禁食、感染发热、全身麻醉后等均可出现酮尿。妊娠妇女可因严重的妊娠反应、妊娠呕吐、子痫、不能进食、消化吸收障碍等因素出现酮尿。

3.其它:中毒时出现酮尿,如氯仿、乙醚麻醉后、磷中毒等。另外,服用双胍类降糖药(如降糖灵)时可出现血糖已降,但酮尿阳性的现象。

相关阅读:

中国糖尿病血酮监测专家共识

尿酮体与糖尿病,您知道吗?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中,尿酮为何「不降反升」?

规范化血酮监测需重视

尿酮和血酮,哪个更靠谱?

尿中胆色素包括胆红素、尿胆原及尿胆素,俗称尿三胆。

胆红素:红细胞破坏后的代谢产物,可分为游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

1、游离胆红素不溶于水,在血中与蛋白质结合,不能通过肾小球滤出;

2、结合胆红素相对分子质量小,溶解度高,可通过肾小球滤出。正常人血中结合胆红素含量很低,因此尿中不能检出胆红素。

尿胆原:是胆红素在肠道中被细菌还原所产生,尿胆原经空气氧化及光线照射后转变成黄色的尿胆素(粪胆素)。

 

1、尿胆原:

①定性:阴性或弱阳性(1∶20稀释后阴性)。

②定量:男性:0.30~3.55μmol/L;女性:0.00~2.64μmol/L;儿童:0.13~2.30μmol/L。

2、尿胆素:阴性。

利用尿三胆检查可协助鉴别黄疸类型及查明病因。

1.肝细胞性黄疸:尿胆红素、尿胆原和尿胆素均为阳性,可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细胞黄疸,如药物、毒物引起的中毒性肝炎也可出现类似结果。

2.溶血性黄疸:临床上可见于各种溶血性疾病、大面积烧伤等。

3.阻塞性黄疸: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内、外梗阻,如胆石症、胆管癌、胰头癌、肝硬化等。

黄疸类型尿胆红素尿胆原

正常阴性阴性~弱阳性

梗阻性黄疸显著增加阴性

溶血性黄疸阴性显著增加

肝细胞性黄疸中度增加轻度增加

详细

尿液亚硝酸盐(NIT):主要来自病原菌对硝酸盐的还原反应,其次来源于体内的一氧化氮(NO)。体液中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等使精氨酸在酶的作用下生成NO,而NO极易在体内有氧条件下,氧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Griess法,灵敏度为0.3~0.6mg/L

尿液NIT阳性检出率取决于3个条件:

①尿液中的致病菌是否存在硝酸盐还原酶;

②尿液在膀胱内是否停留足够长的时间(4h);

③尿液中是否存在适量硝酸盐。

:阴性。

主要用于尿路感染的快速筛检。与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感染的相关性高,阳性结果常表示有细菌存在,但阳性程度不与细菌数量成正比。单一检测NIT的影响因素较多,阴性结果不能排除菌尿的可能,阳性结果也不能完全肯定为泌尿系统感染。因此,解释结果时可与白细胞酯酶、尿沉渣显微镜检查结果相结合,综合分析。尿细菌培养法为确证试验。

内科学认为,尿路感染时可有白细胞尿、血尿、蛋白尿,故检查尿白细胞酯酶、尿亚硝酸盐、尿血红蛋白、尿蛋白均有助于尿路感染的诊断,但最有价值的,还是前两者。

健康人的尿液清蛋白一般小于20mg/L,大于30mg/L时即提示异常。

微量白蛋白尿:是指尿中清蛋白含量超过健康人水平,但常规尿蛋白试验为阴性的低浓度清蛋白。

ELISA、RIA、免疫比浊法

成人:(1.27±0.78)ng/mmolCr或(11.21±6.93)mg/gCr,AER:5~30mg/24h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与监测。心血管病/高血压病并发肾损伤的指征。

相关阅读:

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筛查干预中国专家共识

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血压和微量白蛋白尿诊治简化流程

本周蛋白:

骨髓瘤细胞所合成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其轻链(LC)产生过多,LC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超过近曲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时,可自尿液中排出,即本周蛋白尿或轻链尿。此轻链即本周蛋白(BJP)。

本周蛋白在pH4.9±0.1条件下,加热至40℃~60℃时可发生凝固,温度升至90℃~℃时溶解,而温度减低至56℃左右,又可重新凝固,故又称为凝溶蛋白。

对甲苯磺酸沉淀筛选实验(灵敏度3mg/L)、免疫固定电泳(最佳方法)。

阴性

多发性骨髓瘤(MM)、原发性淀粉样变性、巨球蛋白血症、其他。

维生素C

尿干化学试带一般都有一个模块检测维生素C。检测维生素C并非用于维生素C的定量,而是用于判断试带法其他检测项目是否准确可靠,是否受到维生素C的影响,以对检测结果给予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阴性。

相当数量的常规尿液标本可以检测出维生素C。维生素C水平与外源性摄入量有极大相关性。维生素C浓度增高可对隐血/血红蛋白、胆红素、葡萄糖、亚硝酸盐试带反应产生严重的干扰(详见尿液干化学法检测的)。

尿沉渣:尿液排出体外并经离心沉淀后,能在显微镜下看得到的有形成分。是尿液中有形沉淀成分的统称。

1、未离心尿液直接涂片法

取新鲜混匀的尿液1滴直接滴于载玻片上,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查。

细胞用高倍镜观察10个视野,管型用低倍镜观察20个视野(可用高倍镜鉴定),记录结果。

2、离心尿液直接涂片法

取新鲜尿标本至少10ml,RCF×g离心5分钟,取出离心管,用吸管慢慢将上清液弃掉,切勿弄混沉渣,最终留取0.2ml沉淀物,混匀后取1滴置于载玻片上,覆以18mm×18mm盖玻片后镜检,或充入标准化计数板后镜检。

观察时先用低倍镜观察有形成分全貌和管型,然后用高倍镜鉴定细胞成分,细胞用高倍镜观察10个视野,管型用低倍镜观察20个视野,记录结果。

血尿

1、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多为非肾小球性血尿,大部分红细胞(>70%)为正常红细胞或单一形态红细胞。红细胞外形及大小正常,呈双凹圆盘形,细胞膜完整。偶见影形红细胞或棘形红细胞,但异常形态种类不超过2种。

2、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多为肾小球性血尿,即变形红细胞性血尿。尿液中畸形红细胞(>70%)的类型在2种以上。表现为红细胞大小改变、形态异常和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分布及含量变化。红细胞体积可相差3~4倍,可见大红细胞、小红细胞、棘形红细胞、皱缩锯齿形红细胞、影形红细胞、半月形红细胞、颗粒形红细胞等,其血红蛋白含量不一。

引起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的因素有:

①肾小球基底膜病理性改变对红细胞的挤压损伤。

②各段肾小管内不断变化的pH、渗透压、介质张力、代谢产物(如脂肪酸、溶血磷脂酰胆碱、胆酸等)对红细胞的作用。

2、混合性血尿:尿液中出现均一性和非均一性两种红细胞时称为混合性血尿,依据某类红细胞超过50%,又可分为均一性和非均一性红细胞为主型血尿。

1、均一性红细胞血尿:以红细胞增多为主,而尿蛋白不增多或增多不明显。见于泌尿系统疾病(感染/肿瘤/结核/结石等)、生殖系统疾病(前列腺炎/精囊炎等)、各种出血性疾病等

2、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常伴有尿蛋白增多和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等。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3、混合性血尿:提示出血可能不是起源于一个部位,有肾小球性,也可伴有非肾小球性。引起混合性血尿的疾病中,IgA肾病居首位。

复粒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脂肪颗粒或含铁血黄素颗粒较多,甚至覆盖于核上,称为复粒细胞。

实际上,含铁血黄素颗粒不经染色是无法观察到的,所以复粒细胞一般指的是胞质内脂肪颗粒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

管型(cast):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圆柱形蛋白凝聚体。

形成管型的必要条件是:

①原尿中有少量的白蛋白和由肾小管分泌的T-H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

②肾小管有使尿液浓缩和酸化能力;

③要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①蜡样管型:外形似透明管型,但颜色为浅灰或黄色,折光性强、质地后易折断、有切迹,泡沫状,短而粗,一般略有弯曲,末端常不整齐。可能是由透明管型/细颗粒管型/淀粉变性的上皮细胞细胞演变而来。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肾功能不全、尿毒症(其实是肾功能不全的终末阶段)、肾移植排斥反应等。

②肾衰竭管型:又称为宽大管型,来自破损扩张的肾小管/集合管/乳头管,多数由颗粒管型/蜡样管型演变而来,其宽度可达50um以上,是一般管型的2-6倍,形态不规则、易折断,有时呈扭曲状。根据横径大小可分为狭窄型(1-2个红细胞直径)、中等宽度型(3-4个红细胞直径)、宽大型(5-6个红细胞直径)。急性肾衰竭(现在倾向于称为急性肾损伤)早期患者,尿液中可出现大量该管型,随着肾功能改善而逐渐减少、消失;慢性肾炎晚期(肾功能不全乃至尿毒症)时出现该管型提示预后不良。

更多相关内容可参考:

尿液有形成分形态学小结(第2部分)

结晶:酸性尿液内的结晶包括草酸钙结晶、尿酸结晶、非晶形尿酸盐,硫酸钙结晶及马尿酸结晶等。

尿液中是否出现结晶,取决于这些物质在尿液中的溶解度、浓度、pH、温度及胶体状况等因素。当促进与抑制结晶析出的动态平衡被打破时,就可见结晶析出。结晶多来自饮食,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

病理性结晶

尿液中的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表层/中层/深层)、鳞状上皮细胞

由于新陈代谢或炎症等原因,泌尿生殖道的上皮细胞脱落后,可混入尿中排出。尿中的上皮细胞,有来自肾小管的立方上皮,有来自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和部分尿道的移行上皮,也有来自尿道中段的假复层柱状上皮,以及尿道口和阴道的复层鳞状上皮(尿液中最大的上皮细胞)。

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的质量保证

可分为检验前/中/后质量保证三部分,具体内容包括:

宜使用晨尿、第2次晨尿标本(可能更好)。

最好不加防腐剂,及时检查;若不能及时检查,可加甲醛防腐。

女性尿液避免混入月经血、阴道分泌物;男性避免混入前列腺液、精液,必要时导尿送检。

使用标准化的器材,制定标准化操作程序并严格执行。

进行室内质控,参与室间质量评价。

核对申请单,综合分析检查结果,核对报告单,及时反馈检验结果,定期行资料分析。

尿液干化学法检测

尿液的化学成分使多联试带上的试剂模块发生颜色变化,颜色深浅与尿液中化学成分的浓度成正比。当试带进入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比色槽时,各试剂模块依次受到仪器光源照射并产生不同的反射光,仪器接受不同强度的光信号后,将其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经微电脑处理,计算出各检测参数的反射率,与标准曲线比较校正,最后以定性或半定量方式自动输出结果。公式:R(%)=(Tm*Cs)/(Ts*Cm)

1、组成:机械系统、光学系统、电路系统

2、多联试带的

(1)结构:①尼龙膜;②绒制层(包括碘酸盐层和试剂层);③吸水层;④塑料底层。

由表及里依次是:尼龙膜→碘酸盐层→试剂层→吸水层→塑料底层

(2)作用

尼龙膜:保护作用,防止大分子物质干扰反应

碘酸盐层:破坏干扰物质,尤其是维生素C

试剂层:顾名思义

吸水层:使尿液均匀快速渗入,并抑制其渗透到相邻反应区

支持层:顾名思义

特别提醒:英文缩写也要记忆!

注意维生素C的影响(主要引起假阴性)

当干化学分析仪检测结果中WBC、RBC、蛋白质及亚硝酸盐均为阴性时,可不进行显微镜复查;但若其中有1项阳性,必须同时进行显微镜复查。

影像式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查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但也存在不足

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查法比较有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明显不足

因此,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还不能完全取代显微镜。

总之,尿液自动化分析与手工显微镜检查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自动化分析简便高效,具有标本用量少、速度快、项目多、重复性好、准确性高等优点,适合大量标本的筛查;但自动化分析容易受到干扰,出现假阴性、假阳性,也不能反映有型成分的真实形态(影像式分析仪依然不能完全识别尿液有形成分),在肾病等病理情况下的结果不可信。

显微镜是尿液有形成分检查的“金标准”,能真实展现细胞等有形成分的形态,直观可靠。但显微镜检查法需要检验人员有一定的经验/水平,且操作费时,不适用于大批量标本的筛检,尤其门诊急需检验结果时。

只有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同时兼顾效率和准确性,又快又好的获得检验结果。

以后,在







































白癜风吃什么能控制
北京白癜风医院的地址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zhulingduot.com/bbszkb/5567.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